收藏本站   |  English 
 
   
  开云电子(中国)有限公司
  Enter Jilinsengong
 
    当前位置:首页 >开云电子(中国)有限公司 >党纪群团 >廉政建设 >读文思廉


山海清风兴闽东
【2021-02-18】       点击: 5864次       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    

  宁德,俗称闽东,位于福建省东北部,素有“闽头浙尾、山海澳区”之称。南宋名臣韩世忠经过宁德时,就曾写过一首诗:“鉴开波面一天净,虹吸潮头万里声。吹断海风渔笛远,载归秋月落帆轻。”

  悠悠历史长河中,闽东人民筚路蓝缕,代代薪火相传。隋朝谏议大夫黄鞠、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、明寿宁知县冯梦龙、清福宁知府李拔、清戍台名将甘国宝……千百年间多少廉吏能臣任职闽东,主政一方、造福于民、青史留名者,不在少数。

  廉溪风节清如许

  山环水抱,城绕树掩,得一古渡,便是石矶津。

  “矶”是江河水流冲击岩石的意思,“津”是渡水的地方。资料记载石矶津在古代是水陆枢纽,许多物资在此聚集、贸易,成了浙南和闽东北重要的渡口,曾经繁华一时。

  至唐时,石矶津更名“廉村”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这一名字的由来和一个人息息相关,他就是“开闽第一进士”薛令之。

  薛令之,号明月,出身书香之家。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,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。薛令之自幼聪敏好学,于离村不远的灵岩山筑“灵谷草堂”刻苦耽学。

  “男儿立志需稽古,莫厌灯前读书苦。自古公侯未遇时,萧条长闭山中户。”少年的薛令之曾作《草堂吟》一诗,以抒其志,足见襟怀与抱负。

  23岁时薛令之北上长安应试得中,为福建(时称建安郡)首位进士,史称“文章破闽天荒”。唐开元中期,薛令之被授左补阙之职,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讲。

  薛令之在京为官四十年,为人恭敬、勤俭、仁义、谦让,其高尚品德得到同僚们的赞许。一首《自悼诗》更是映照出他的清廉情怀:“朝日上团团,照见先生盘。盘中何所有,苜蓿长阑干。饭涩匙难绾,羹稀箸易宽。只可谋朝夕,何由保岁寒?”尽管后人对这首诗有多种解读,但人们以“苜蓿廉臣”称呼他,足见他甘于清苦,宁愿“苜蓿盘餐”,也不向权贵低头,不与腐败为伍,堪称廉心可鉴。宋代苏辙、苏轼都十分景仰薛令之,多次在诗中提到薛令之的“苜蓿盘”;如苏辙“手植天随菊,晨添苜蓿盘”;苏轼“久陪方丈曼陀雨,羞对先生苜蓿盘”。

  然而,在薛令之为唐玄宗第三子李亨之师时,他目睹唐玄宗晚期的怠惰,对朝政腐败的不满日增,毅然称病辞官。回到故里的薛令之,与石矶津的山水田园为伴,或荷锄田野,抱瓮灌园;或吟诗作赋,挑灯夜读;或收徒授学,不收学费。

  一些古代士人或因政治上遭排挤,或因个人奋斗受挫,或因对现实昏庸腐败的不满而又不甘沉沦,便会到大自然中去。薛令之却不仅于此,去官后他放情于山水,但并不沉湎其中,他身体力行传播知识,教化民众,济贫帮穷,试图在社会底层发掘向上向善的种子,以延续善良古朴的民风。

  唐肃宗即位后,念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,下旨召薛令之起复为官,薛令之在入京途中染疾去世。去世时,竟家徒四壁,什么财产都没有,只给子孙后代及村邻亲友留下了二十个字:“父言慈,子言孝,家声永振;书可读,田可耕,世业悠存。”

  唐肃宗惋惜不已。为感念恩师的侍讲之情与在朝为官的清廉,特下旨敕封恩师所居的乡里曰“廉村”,水曰“廉水”,山曰“廉岭”,由此,“三廉”名标典籍,传扬天下。

  作为开闽第一进士,薛令之的清廉不仅为当朝帝王所赞许,而且备受后世景仰。薛令之逝世之后,其故里及周边村落,皆建祠立庙祭祀。后“灵谷草堂”改建为灵岩寺,并“建祠于其旁以祀公”。福安立有“三贤祠”,将薛令之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、诛杀奸臣贾似道的义士郑虎臣并称“三贤”供奉崇祭。

  “廉溪风节清如许,且与黄花订晚秋。”千百年来,薛令之的事迹,带动了一批批廉村人勤奋求学、廉洁从仕。自薛令之后,廉村相继出了十七名进士。他们出仕前无不仰慕薛令之,皆亲往其早年读书的灵岩寺朝拜先贤,出仕后亦以他为楷模,以廉自期。后人赞曰:“苜蓿尚余朝旭影,梅花争似老臣心。高岑片石留天地,唐代清风满古今。”

  风清可醒脑,月明能鉴心。廉村人秉持的清风正气,穿过千年的岁月烟云,正越来越清晰,也越来越坚实地融入这块古老的土地。

  一念为民志不移

  闽浙交界的山区小县寿宁,一条古官道如蛇行,穿林过溪,翻山越岭,逶迤而前。

  380多年前,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来到这个“地僻人难至”的地方任知县,他就是冯梦龙。

  冯梦龙,字犹龙,苏州府长洲人,以文学闻于世,著有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等。

  明崇祯七年,冯梦龙到任寿宁县知县。四年任内,他将自己的吏治思想付诸实施,本着“一念为民之心”,“不求名而求实”的态度,提出“以勤补拙,以慈代严,以廉代匮”的施政理念,“大事小事,俱用全力;有事无事,俱抱苦心”,“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,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”,留下千古佳话。

  寿宁县南阳镇的南山顶上,伫立着一尊老者塑像,老者左手捋须,右手握卷,脸庞清癯,眉头紧蹙,似忧国忧民之态,这就是百姓心中的冯梦龙。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,冯梦龙关心民瘼,面对寿宁“民无余欠,库无余财”的窘境,他修复东坝,蓄水耕田,改革仓储之弊,解决了寿宁百姓的温饱问题。

  “险其走集,可使无寇;宽其赋役,可使无饥;省其谳牍,可使无讼”。冯梦龙不畏高龄走遍全县,细察风土民情,亲力亲为修纂《寿宁待志》,记载当时寿宁历史、地理、山川、风俗等,成为后人研究明末寿宁社会第一手资料。《寿宁待志》中记录了冯梦龙办的不少实事。“城隘”篇中,修筑遭倭寇毁坏、残破多年的城墙和四门,组织兵勇打击匪霸,护境安民;“学宫”篇中,捐俸修学堂等。时至今日,冯梦龙与周木匠联袂除虎的故事仍在当地广为流传。

  冯梦龙的勤勉务实不只体现在兴农与护境安民上。他不求名而求实,编造详细户籍账册,革除征收押解的弊病;针对官员辞旧迎新的肩舆费和修衙门用少报多又要百姓承担的情况,冯梦龙提出“画为定规,自行备办”,减轻百姓负担;对海寇四起,盐商逃逸,私盐泛滥的问题,冯梦龙广泛征求盐商意见,秉言上书,提出治理良策。

  四年任满,65岁的冯梦龙踏上返乡之路。后人称道他四年的宦寿生涯——“政简刑清,首尚文学,遇民以恩,待士有礼”。

  穿越时空岁月,在冯梦龙离开的120多年后,闽东迎来另一位作为循吏楷模彪炳史册的好官,他就是乾隆年间的福宁知府李拔。

  冬日的早晨,雾霭蒙蒙,宁德沿海的霞浦县松城街道的西山洋一带,显得静谧祥和,薄雾笼罩下如黛如烟。在西山洋纵横巷陌的一接壤处空地上,矗立着一块石碑,碑上刻着“长溪河源”四个字。这是李拔任福宁知府期间立的碑、题的字。

  乾隆二十四年,李拔升任福宁知府。到任后,他系统地对闽东大地的山川、水源、土壤、民情等进行考察,很快找出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,提出了“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,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,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”的措施并制定方案,付诸实施,造福百姓。

  福宁沿海,境内陂塘、沟渠、港道到处都是,李拔认为,他有责任整修好这里的水利设施。

  李拔说:“为官一任,倘若不兴修水利,任凭雨水横流,白白浪费掉,即使别人不指责为官不为,也有负自己的初心。”他督促福宁府辖下各县令,对各自所辖范围内的水利设施,做到应修尽修。经他督促整修的霞浦、福鼎等四县的塘堰达99处,桥涵6座,他亲自参加霞浦长溪河三坝的修理,并撰写《请修长溪河源议》《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》。

  在福宁任内,李拔一面警游惰、尚节俭、禁停棺、惩赌博、肃吏治;一面把重点放在办学上,提供经费、亲撰教材,并为诸生讲学。同时,他还主张“薄赋便民”,减轻人民负担。以至于李拔从福宁调任福州知府时,当地百姓不让他走,福州人民争着抢他,一时传出“两郡争守”的佳话。

  红色闽东放光芒

  迎着初春的暖阳,走进宁德蕉城区前林路的老街巷,不经意间,便触摸了历史的脉搏,青砖围墙、白墙灰瓦、方形古井……90多年前,这条街巷走出了闽东第一批共产党员。其中,就包括红军无线电技侦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蔡威。

  蔡威,1907年生,原名蔡泽鏛,1931年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,通过严格考核和选拔,被派往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部,负责筹建红军电台。红军开始长征后,蔡威任红四方面军负责无线电通信的二局局长。

  在长征中,蔡威领导的红军总司令部二局与中革军委二局联手合作,破译了大量国民党电台情报,为红军粉碎国民党重兵的围、追、堵、截,顺利完成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长征结束后,毛泽东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长征有了二局,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”,“没有二局,长征是很难想象的。”

  在极其艰苦的长征环境中,蔡威每天日夜工作,积劳成疾。后又因身患重伤寒,最终没能等到长征胜利会师的那一天。1936年9月22日,蔡威长眠在甘肃岷县卓坪的黄土高坡,年仅29岁。

  宁德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。战争年代,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红土地抛洒热血,人民群众在枪林弹雨中磨砺熔铸了忠诚刚毅、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,为闽东赢得“红旗不倒”的美誉。

  柏柱洋,是闽东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。它位于福安市溪柄镇东南的一块群山环抱着的山乡小平原,四周群山环抱,峰峦绵延,中间一马平川,良田万顷,因一山腰间有块巨石中央呈白色柱状而得名。

  1934年2月,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柏柱洋召开,宣告闽东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。闽东形成了以柏柱洋为苏区首府,以福安为中心的红色区域,先后下辖福霞、安德、安福、福寿、连江等10个县苏维埃政府,苏区人口近100万,面积达1.1万平方公里。从此,柏柱洋有了“闽东延安”的美誉。闽东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南方开辟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,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。

  1939年5月,曾在此领导革命斗争的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进入常熟。跟随他北上抗日的有众多闽东志士,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中叶排长的原型叶诚忠,他就是宁德市周宁县人。而1939年10月,新六团西撤中,在江阴顾山受到国民党特务武装的伏击,留下36名伤病员,其中很大部分为闽东人。他们以万亩芦苇荡为掩护,整合当地的游击队组建了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,继续战斗,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篇章。

  继承传统,不忘初心;抚今追昔,踵事增华。宁德,因“山海交融”而生、因“闽东之光”而荣、因“风景独特”而美、因“滴水穿石”而兴,历千年清风廉韵浸润,勤廉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盛放。
上一条: 吴讷履方居约 (点击:6014次)
下一条: 清音回响洛阳城 (点击:5782次)
 
你是第93962193位浏览者
   集团网站群  |  其他链接  |  网站统计  |  常见问题    |  网站声明
Copyright 2014 jlsgj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     Tel:0431-88916565/88480448